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文学>正文

梁鸿:传统文化在乡村坍塌

A-A+2014年9月25日09:20中国新闻网评论

 梁鸿(配图) 梁鸿(配图)

  梁鸿因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而广受关注。她通过在家乡走访观察的亲身经历,探讨了中国都市化进程中,乡土文明何处去的议题。

  传统文化在乡村的坍塌

  梁鸿说,“这四五年来,我以自己的家乡梁庄为原点,住下来,做了一些考察,同时我也沿着梁庄人出去打工的足迹,又走了好多地方。在这两个过程当中,我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觉,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一个乡村、在一个村庄里面落脚的话,我看到的是一个传统文化坍塌的状态。”

  传统文化在一个村庄里是日常生活的综合,反映到点点滴滴的生活里面。从一个村庄的调查来看,不管是宗族的关系,还是血缘的地缘的情感的状态,甚至包括一个生活的共同体,已经非常淡漠了。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在村庄里面也是非常淡漠的。梁鸿说,“这种衰微不单单是经济的原因,实际上是文化共同底线的丧失,这种丧失我觉得才是最根本的丧失。这也是使得我们所谓的文化的基根很难落到一个实处。那我们要在乡村文明处于坍塌的状态、乡村已经变成文化废墟的情况下,怎么来谈乡土?这个实际上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当我们说怀旧、说乡愁的时候,其实已经把它淡化了,已经把它变成一个过去了的事物了。”

  禁说方言是极大的不自信

  梁鸿认为,农民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个历史的最低层。这就形成一个特别大的移植化的假象,认为只要把农民变成市民,只要把农民变成城里人,那么农民就可以完全好了,但是背后一个大的文化的背景是没有人考察的。相反的,文化的思路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让农民回到农村,而是说我们没有去想怎么样让农村变得更好,怎么样让农村更像农村,怎么样让农村适宜居住,并且同时保留文明的样态。

  梁鸿觉得,实际上从生活的层面来谈文化,可能更有启发性,“比如说方言问题,在学校里面讲方言,可能被嘲笑,然后可能就意味着你具有某种缺陷。前一段时间也有电视台禁止方言。我觉得这意味着要我们过一种普遍的生活,不要那种地方性的生活,因为方言是跟大地、气候、空气,跟整个当地的文化最相一致的,是从土地里生产出来的语言。如果你要把这种语言强行地消除的话,就意味着你要消除你跟这片土地的关系。你只能过一种公共的、普遍的生活,而没有地方生活。”

  梁鸿认为,“这背后是一种巨大的不自信,对我们这片土地里面生长出来的这种性格、这样一种气质、这样一种发音的方式,都是非常的不自信的。”

  观念里隐含对乡村的抛弃

  梁鸿认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就有非常大的歧义,就意味着农村不好。虽然没有这样判断,但其实背后是有这种潜在的观念,梁鸿说,“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都知道一种观念,作为农村的孩子,小时候父母告诉你,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吃上商品粮,为什么呢?因为农村非常苦、贫穷。吃上了商品粮,意味着你有吃有喝。”

  梁鸿举了许多例子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社会,从制度层面到普遍的、普通的观念层面,都对乡村的抛弃,是对所谓的传统文化的一种抛弃。因此她表示对在城市化发展中乡土文明的走向并不乐观。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身边事
燕赵身边事
这里是新浪河北爆料平台。如果你正在新闻现场,您发现...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