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诗词中对于女子的描写,莫不极尽铺陈,华词丽藻一番下来,让人对于诗中的女子都是浮想联翩,想入非非。然抛却这些所烘托的女子本身不说,但是对于女子的外貌着装上的描写,就很值得我们研究。所谓“诗境”,即诗中如何用寥寥数笔来造境描写画面的。我们且以《长恨歌》中对于贵妃的描写为例,稍作分析。
《长恨歌》中前一部分对于贵妃的姿容描写可谓是绝唱了,然窃以为,其功力独到之处却在“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四句上面。前文对于贵妃的正面描写已经极尽能事,但多少却显得不够厚重。贵妃一代乱世红颜,如果不是美得侵入骨髓,又如何能让君王夜夜不早朝呢?如何将贵妃的形象更加唯美化,便成了一个技术活。要知道,如果用语言去铺陈的话,难免或落入俗套,让人读得味同嚼蜡。可诗又偏偏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西,于是,妙处便深深的蕴含在字里行间了。于是,我们便从这四句中开始剖析。
“花钿”,何谓“花钿”呢?这个词屡屡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斗草深宫玉槛前,春蒲如箭荇如钱。不知红药阑干曲,日暮何人落翠钿”(花蕊夫人《宫词》);“素面已云妖,更著花钿饰”(杜光庭《咏西施》);“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眉间翠钿深”(温庭筠《南歌子》);“翠钿金缕镇眉心(张泌《浣溪沙》);“翠钿金压脸”(温庭筠《菩萨蛮》);“谁信损婵娟,倚屏啼玉箸、湿香钿”(毛熙震《小重山》);“少妆银粉饰金钿,端正天花贵自然”(陆畅《云安公主出降杂咏催妆》之二)。顾夐《甘州子》中描绘:“醉归青琐入鸳衾,月色照衣襟。山枕上,翠钿镇眉心”;“今朝妆阁前,拾得旧花钿。粉污痕犹在,尘侵色尚鲜。曾经纤手里,拈向翠眉边。能助千金笑,如何忍弃捐”(《拾得韦氏花钿以诗寄赠》)……如此多的诗句,莫不都提到了“钿”这个东西,但各位却千万不要望文生义,这可不是什么簪子啊钗环啊之类的东西,而是类似今天一些时尚女生贴在眼角眉梢的小亮片片,不同的是古代“钿”做的要精细多了。“花钿”又叫“靥子”“花胜”从材质上看,有纸的,绢的,到金箔的都有,无不剪出各色各式的小花,背面涂有“呵胶”,类似邮票一样,润湿后就有一定的粘性,可以贴在脸上,发髻上。贴花钿在唐宋时代的女子化妆步骤中是十分重要的,开始只是贴在眉心,嘴角(人造酒窝),后来便越贴越多。但不管怎样,在当时,这种妆容是十分性感而艳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