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文学>正文

古代防考试舞弊有妙招:糊名誊录制

A-A+2014年10月13日07:30中国文物网评论

  近年来,高考舞弊事件时有发生,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尽管监考越来越严,但舞弊事件依然防不胜防。其实,对于预防考场舞弊,古代就已有对策。近日,在江西卫视《挑战文化名人》节目中,有一道“为防止科举考试作弊的‘糊名誊录制’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题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糊名誊录制比当下高考防作弊更彻底”的评论,引发人们对高考作弊话题的讨论。

  “糊名誊录制”又称“弥封誊录制”。糊名,即在考试结束之后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起来,以防阅卷的时候出现舞弊现象,类似于现在试卷上的密封线。然而,糊名的手段依然杜绝不了考生在试卷上写标记、暗语等问题,于是“誊录”应运而生。誊录,即将考生的试卷誊录到另外一份试卷上,再交考官评阅,防止考官辨认字迹而作弊。

  “糊名誊录制”最早出现是在唐武则天时期,当时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也没有用于科举考试。直到北宋时期,“糊名誊录制”才形成一整套严密的管理体系和操作规范,正式用于科举考试中人才的选拔。所以,电视题目“为防止科举考试作弊的‘糊名誊录制’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答案应该是宋朝。

  早在六七月份,高考作弊的话题就已经被媒体做得稀烂,河南替考事件曾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各种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设备遭曝光甚至让英国媒体感叹“中国高考作弊手段之高堪比007”。在《挑战文化名人》节目中,第二次坐镇文化名人席位的康震在解释“糊名誊录制”的时候直言“‘糊名誊录制’比现在的高考防作弊手段更彻底”。

  “糊名誊录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时至今日,其影响实际上以各种形式沿袭下来。上文提到的试卷密封线,如今的电脑扫描阅卷等等都有“糊名誊录制”的影子。相比之下,更值得人们思考的是,高考作弊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文化频道
燕赵文化频道
新浪河北文化频道官博(待认证)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