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墓穴,沿着83级台阶盘旋而下,光线逐渐暗淡,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墓室里的空气非常干燥,弥漫着尸体腐烂的味道。狭窄的甬道两侧是由人体尸骨堆叠而成的厚墙,那些尸骨就像柴禾堆一样,被堆放得整整齐齐,约2米高的“骨墙”一直延伸到黑暗深处……仔细观察地下墓穴,你会惊讶地发现,大腿骨被排列成了比较整齐的骨头墙,小骨头则用来填充,而头盖骨则在大腿骨组成的墙上镶了几道边。还有一部分人骨被排列成心形、门框形和十字架形,甚至还堆砌成洞穴、拱桥……在这里,骨头好像是被用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让人忘记他们曾经是血肉之躯,是灵魂的载体。
墓穴里所有的骨头都没有标注死者姓名,石壁上只是草草地刻了几行文字,说明这“一堆”死者的年份。在一些“骨墙”边,有用希腊文、拉丁文和法文撰写的石碑,其中不乏拉辛、荷马、维吉尔、贺拉斯、卢梭和《圣经》里的名言。例如,这里就有《奥德赛》的名句:“辱没亡灵,天诛地灭!”,以及贺拉斯的警言:“切记,每一天都是你的末日。”
巴黎一座不夜城
据统计,在巴黎地下墓穴的尸骨超过了600万——几乎是现在巴黎市人口的三倍。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时候怎么被放进去的呢?
瘟疫导致公墓“尸满为患”
修建城市,墓地搬迁至墓穴
公元1418年,巴黎天花肆虐,病死者无数。当时,位于巴黎中央市场旁的“平民公共墓地”埋葬了数万具普通百姓的尸骨。到了1786年,另一场瘟疫再度横扫巴黎,此时公共墓地早已尸骨遍地,高出了街面2米多,无法容纳新的尸体。于是,国王路易十六颁旨,将平民公墓内的尸骸悉数迁往新址——选址权则交给了当时的巴黎采石场勘察大臣。最后,大臣挑中了巴黎市中心以南的蒙苏里平地下的几个采石场。
经过修缮和加固,采石场连成一个巨大的地下墓穴,在牧师行完祭祀大礼后的1786年4月7日,墓穴正式启用。大量的尸体开始在夜晚或黄昏时分被运进地下墓穴。这项艰巨的工程夜以继日,直到1788年初,“平民公墓”的遗体转移工作才得以完成。
此后几十年里,巴黎其他墓场里的尸骨也源源不断地被迁移至此。1859年,由于巴黎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市政改革(如开始着手兴建举世闻名的林荫大道),更多的坟地不得不另迁新址,移到地下墓穴安葬。据统计,从1842 年至1860年,共有800多车尸、数十万具尸骨运被入地下墓穴。
起初在安放尸骨时,人们只是把骨头随意地扔进洞穴。直到 19世纪后期,为了节约空间,人们才决定将人骨进行拼接、有序排列。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由于尸骨堆放得太过杂乱——有的找不到头颅,有的找不到腿骨,完全拼接根本不可能。一番周折后,人们不再试图找齐整个人的骨头,而是将骨头根据类别堆放,只简单地标注出某堆骨头是哪一年,从哪个公墓转移而来,并零星地设立了几块石碑来标记。
地下墓穴不仅是亡灵们的安息之地,那里发生过的无数事迹也让它笼罩上了一层传奇色彩。
早在19世纪,地下墓穴里就经常会举办各种隐秘活动,比如巴黎著名的“配乐诗歌朗诵会”。法国诗人亨利·卡扎利斯的一些以死亡为题材的著名诗句就诞生于此,如著名的《骷髅之舞》;而《夜访吸血鬼》小说的作者安妮·赖斯也是在这里想像出了一些恐怖的场景。
此外,在动乱年代中地下墓穴还庇护了许多生灵。1871年巴黎爆发了著名的公社起义,起义失败后,许多起义工人躲入墓区逃生。不料,政府军竟闻讯而至,他们打着火把四处搜查,还封死墓区出口,对幸存者进行了血腥的镇压,但凭借着错综复杂的地下通道,不少工人依然得以逃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这个迷宫般的地下墓穴被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组织当做秘密指挥部和避难所,谋划出了法国光复的雄图大略。
1994年,巴黎政府将地下墓穴中的1.6公里开放为参观区域。由于墓穴里实在太黑,游客们只能借助烛光照明,否则极易迷路,因此,从入口直至出口的天花板上竟被熏出一道浓黑的污迹。但对于一些游客来说,死亡带来的是刺激,墓穴的工作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阻止参观者偷盗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