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县曾经是中华先祖炎帝、黄帝与蚩尤为争夺既宜牧、又宜耕的中原地区而进行大战之地,是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号称“中华第一战”。
涿鹿大战中的“阪泉之役”,则是整个涿鹿大战中最重要的战役。此役为炎帝与皇帝两大部族间的战争。正是这场早已远去的战争,结束了中华大地部落时代的历史,各部族归顺轩辕,并拥戴其为盟主。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从而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此后虽然尊黄帝为中华始祖,但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仍然是炎帝、黄帝与蚩尤。在张家口市就立有高大雄伟的“三祖像”,在涿鹿县亦有 “三祖堂”,并建有宏大广阔的“合符坛”。坛上九条巨龙拱卫一金色圆球。周围五十六根巨大石柱,分别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图腾柱。每年八月八日的祭祖活动,世界各地华人汇聚于此,公祭三祖,更是庄严肃穆,隆重热烈。
为寻找淳朴的民间文化活动,我们驱车在山村小路乱转,却意外地找到“炎帝故里”。
两个相距不远的山村,分别叫“上七旗村”与“下七旗村”,村名怪怪的。在下七旗村村头,竟然有一杨一柳两棵三人合抱的古树。问村民树龄,中青年人都说不知道,再问老些的村民,却回答:“据老人们说有六七百年了。”
常识与经验告诉我们,凡有如此古老树木或建筑的村庄,一定有着悠久的历史。
因为上七旗村农历六月初六将有许多民间活动,我们便到了上七旗村。
小村不大,百十户人家。未见古树,却有一座建于唐代的“水口寺”,在大殿的佛祖塑像旁,原有木制的炎帝牌位,与佛祖同供。村中有一通石碑,高约一点五米,上刻行书体“阪泉”二字,是涿鹿县政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所立。此地原有一碑,也是“阪泉”二字,毁于文革,但不知何时所立,村中九十老叟亦说不清立碑时间。
既有“阪泉”之碑,当有泉水。向村中书记打听,此地原来确有泉水,1982年磷矿开矿挖断了泉脉,现在无泉水了。“阪泉村”即是最早的村名,是炎帝故里。“阪泉之役”,炎帝在这里摆出“七旗阵”,黄帝在下村也摆出“七旗阵”,两大部落大战于此,故有“上七旗”与“下七旗”的村名。
近年台湾佛界的混元大师考察炎帝故里,见炎帝与佛祖同时供奉,认为不妥,应另建炎帝庙单独供奉。于是混元大师投资600万元,在水口寺西南建炎帝庙。前期已投入400万元,工程正紧张进行中。
想不到这个小小山村,竟有如此深远的历史渊源!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至初十的五天时间,村里每天都要办三件事:一是午餐、晚餐设素席,全村人或外来人都可随意享用;二是村里的“炎帝威风锣鼓”表演;三是请来外地剧团唱大戏。
七月六日(农历六月初六)傍晚,我们再次来到上七旗村,村民热情地邀请我们参加素宴,使我想起云南剑川县沙溪镇“太子会”上的“醮宴”,来者不拒,入席即食,分文不取。
太阳落山了,天空一片瓦蓝。一身红色仿古装的锣鼓队上场了,大鼓十六面,铜镲二十四对。可能是男性外出打工的多,锣鼓队以女性为主,除直径一米二的最大鼓是男性外,其余都是中青年女性。可别小瞧了这支以女性为主的锣鼓队,毕竟是炎帝故里,锣鼓队一上场,果然不一样!铿锵的锣鼓声震天动地,一派雄风,全然显不出一点女性的娇柔之气。自古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眼前锣鼓队的妇女,个个雄赳赳、气昂昂,丝毫不让须眉!指挥是村中一青年妇女,双手各执一小旗,上下左右舞动,宛如两只翻飞的蝴蝶。锣鼓队随着这两只蝴蝶的飞舞变换着队形,变换着鼓点,“隆冬强,隆冬强……”,震撼心魄。广场外周是围观的群众,激越的鼓声同样感染着他们,就连孩子们也停止了打闹。锣鼓声激荡在寂静的小山村,传得很远很远。
威风锣鼓表演结束了,村中舞台上开始现代歌舞表演,台下黑压压一片人头。尽管是最吸引年轻人的现代歌舞,村中的中老年人也一样兴致勃勃地驻足观看,不愿放过这难得的热闹场面。
次日上午,我们第三次进村。七月的骄阳把小山村晒得热烘烘的。换好服装的锣鼓队员正往广场上集中。队部办公室临时做为剧团的宿舍及化妆室,演员正在化妆,今天将要上演的是晋剧古装戏“算粮”。也许是离山西较近,本地又无大戏剧种,这一带群众都爱看晋剧,民间剧团也多以演出晋剧为主,请来的剧团就是本县栾庄乡民间晋剧团。
日头很高了。威风锣鼓队再次显示炎帝故里的威风,又是一番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威风锣鼓。
大戏开始了,观众以中老年为主。骄阳下,人们戴着草帽,打着阳伞,聚精会神地看大戏。老汉们叼着烟袋锅,香喷喷地抽着烟,摇头晃脑,美滋滋地看着、听着。
炎帝故里,小小山村洋溢着祥和、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