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文学>正文

谁主东洋:大明王朝的“回光返照”

A-A+2014年11月17日07:45新浪博客评论

配图配图

  被文明程度比自己高的民族征服,可能是塞翁失马,安知福祸。而被文明程度不如自己的民族征服,则必然是灾祸。公元17世纪,中国再遭“华夷之变”。曾经占据半个中国的女真人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携草原文明余威,在中国创造了与蒙古铁骑同样战绩。华夏二次“陆沉”,明朝就此成为华夏文明“回光返照”的朝代而告终。

  汉土西看白日昏,伤心胡虏据中原。

  衣冠虽有先朝制,东海幡然认故国。

  廿年家国今何在?又报东胡设伪官。

  起看汉家天子气,横刀大海夜漫漫。

  这是明末学者朱之瑜的两段诗,诗名为《避地日本感赋》。

  朱之瑜又称朱舜水,是“明末中国五大学者”之一,在当世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齐名。明亡后,“五大学者”为了“全节之志”,或隐居,或出家,或被迫剃发,而朱之瑜却是唯一堂而皇之地保留汉民族衣冠的人。

  朱之瑜为什么能够做到“留发也留头”?

  因为他走上了流亡之路,他选择的流亡国家就是日本。

  朱之瑜定居日本后,总结了明亡的历史教训,写下了著名的《中原阳九述略》。认为明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政治腐败,二是学术虚伪。

  “中国之有逆虏之难,贻羞万世,固逆虏之负恩,亦中国士大夫之自取也。语日:‘木必朽而后蛀生之。’未有不朽之木,蛀能生之者也”。

  朱之瑜说得一点不差。都说华夏文明毁于蒙古、女真人之手,我以为那只是雪上加霜。蒙元和满清统治者比朱明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不证明朱明不坏。华夏文明先毁容于蒙元、后被朱明“去势”,再遭满清万劫,这也是客观的史实。

  何言华夏文明被朱明“去势”?首先可从明朝创造“太监盛世”说起。

  华夏文明中有两个独特的“发明”,历史悠久,但包括近邻日本在内的全世界是不学的,那就是“阉割”与“缠足”。这两项“文明”,一个是让男人“去势”,另一个是让女人“去步”,这世界就雌雄两种人,一个令其繁殖不能,另一个使其行动不便,从而组成了最统治者放心的“准人类”族群。

  而这些“准人类”族群,在明朝最为兴旺。

  关于缠足起源中国哪朝,有言隋唐,有人北宋,说法不一。但起兴时代,却举世公认为大明王朝。明朝之前,缠足只是一些贵族“圈子里游戏”,但到了明朝,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三寸金莲”顿成蔓延全国之风。朱元璋在位时、洪武十六年颁布的《衮冕制度》,“命妇复杂繁盛冠饰和缠足”,被现代学者指出是“束缚女权、压迫女性”的心态所致。

  如果说女人行动不便便好压迫,那么男人怎么“变异”才能令朱家坐稳江山呢?

  这就要涉及如何大力弘扬“阉割术”了。

  继创造“小脚世界”之后,明朝又着力打造了“太监盛世”,有明一朝,阉风大盛,“阉人”登上中国政坛顶峰。

  众所周知,太监并非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等国家也都曾出现过阉人。一些亚洲国家,比如朝鲜、印度,也都有太监出现过。

  但中国“阉人史”和“太监文化”独具特色,到了明朝特色更加突出。一般王朝太监数量不足一万人,而明朝太监鼎盛时期人数达10万之巨。一般王朝的太监总管,混个千岁都不大可能,而明朝阉首魏忠贤,竟扶摇直上“九千岁”,离万岁只有一步之遥。

  太监代代有,为什么明朝独夺“之最”?

  这与明朝推行的政治体制一脉相承。比较开明君主制唐宋,明朝的集权君主制是一种倒退。其最大的退步表现,是铲除相权,彻底废除丞相制,使君臣制衡的政治格局在形式上也不复存在,从而保证了皇帝的绝对一言堂。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皇权总需要代理人,桀骜的大臣不行,就轮到绝对听话的奴才——太监手中。终明一朝,确切地说,实行的是内室政治,太监成为皇帝“职业经理人”。即便连张居正这样的“首辅”,不联盟太监冯宝也做不成任何事。

  有明一朝,太监机构的编制不断扩大,太监们组成了“大朝廷中的小朝廷”。上有体制的膨胀,下刮自宫之风,民间相应掀起“自宫潮”,许多小康之家的儿子也忍痛自宫。对于他们而言,这确实是一条仕进捷径:读书须受十年寒窗苦,自宫却是一时痛终身富贵。据《山堂别集·中官考十》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一个小村子,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宫。整个国家呢?天启三年,征募宦官缺额3000人,结果应征者多达2万人。政府想不到会有如此多人,一时无措,不得不增加1500人名额,剩下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即使如此,收容所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许多人不得不沦为乞丐和偷盗者。

  明朝统治中国276年,此间太监对中国的政治影响不仅是负面的,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整个华夏民族性格。明时中国,臣民普遍具有“内倾性、自虐性”的病态人格,主体性与独立精神空缺,有形的太监高达10万,无形的精神太监在明朝却是无数。明朝文人士大夫,除了个别死烈之士,大都是去了势的精神太监。这些本当是社会精英的文人士大夫,在“太监政治”下,变成了丧失人格尊严的“笼中对”,成了皇族思想的补充品和装饰品。所谓学术,要么成为凝固在四书五经里的阴风惨惨的地宫,要么成为一个个由谎言构成的迷宫。在这样的地宫和迷宫中,整个民族丧失了独立精神、思想创造和增长能力。

  可见,以创造“太监盛世”为端,华夏文明已在明朝“去势”。而去势的文明,注定难逃再次被征服的悲命。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文化频道
燕赵文化频道
新浪河北文化频道官博(待认证)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