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书画>正文

为民族注入一种雄悍之风

A-A+2014年10月9日07:35新浪收藏评论

  为民族注入一种雄悍之风

  艺术评论:作为吴昌硕的曾孙辈,你们对吴昌硕先生的人品和艺品是如何理解的?包括从你们父亲与祖父的口述,能不能介绍?

  吴超:吴昌硕先生首先是一个中国人,他的爱国情结和从小受到的教育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尽管在当时的概念是忠君爱国的思想,但忠君的具体是表现在爱国上,这从他的诗文中也能看出来,从他跟着吴大徵时候的言行也能看出来。

  艺术评论:甲午战争对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算是个重要的转折事件吧。甲午战争影响到了他的画风,包括之后取法强悍及其强其骨的感觉。可能他直接参与甲午战争以及战事的失败对他的刺激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我们现在看他为什么取法强悍,内心深处或许就是要强其心魄,让整个民族注入一种雄悍之风。

  吴超:应当是的,他首先是有着家国情怀的文人,他总认为我们这个国家——泱泱大国应该有相当大的实力,但在甲午战争上的失利确实是让人痛心的。

  艺术评论:因为他自己也亲自参与了,他是亲身经历的,所以可能触动和感受更加强烈。

  吴超:是的,所以甲午以后,他对当时国家的政治局面感到很伤心,因此就把精力渐渐都转移到金石书画方面了。

  艺术评论:所以,甲午前后他在笔墨上的反映是不一样的,我看包括这次在浙江从早期三四十岁一直到晚期都有,他之前的风格和之后的风格其实很清晰,包括书法之间的那种气度。

  吴超:他的气度也从他的作品里面渐渐出来了,所以他后来对自己画的结论是“苦铁画气不画形”。

  吴越:他画的是心中的画,不是形象当中的画。

  吴超:所以这个方面就如同你所说的包括参加甲午战争以后肯定对他触动非常大。

  艺术评论:这方面你们的祖父辈或者父亲他们有没有提到昌硕先生在甲午战争中心路的一些变化。

  吴越:有,还有一些他写的诗,他前前后后写了好多的,心痛啊!

  艺术评论:这表面的一个方面就他对政治就比较不热衷了,所以安东令当了几十天就辞官而去了。所以这也是古代知识分子文人的归隐思想,就在书画里归隐,我觉得他的家国情怀一直很重,就把他的家国情怀倾泻于笔端了,可以这样理解吗?

  吴超:是这样,所以一个叫滑川的日本人送了他一把刀之后,他写了一首诗:“报国报恩无蹉跎, 惜哉秋鬓横皤皤。雄心空对梅花哦, 一枝持赠双滂沱。挥毫落纸如挥戈, 请对此刀三摩挲。”就是说你要对这把刀看了以后要好好想一想,“三思”。

  艺术评论:可以感觉整个晚清战争的失败、国家的凋敝、政治的腐败。

  吴超:所以他也很伤心,后来自己再去参加,他也想自己是不是能做个好官来治理下,但通过一个月的“安东令”,回天无力,所以他一个月就辞官,索性全身心地投入到书画中去。他的经历也是比较复杂的,经历过太平天国,清朝战争什么的,后来他对政治上基本上已经灰心了,全身心投入到书画里面来,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其实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过渡还是比较平稳的,并没有破坏中国的文化,所以甚至到后来包括于右任、罗振玉(他们都是清朝的官)、吴昌硕还有王一亭他们在文化上都谈得很通。

  艺术评论:你们觉得吴昌硕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吴超:最大的启示,一是他对学习的执着,无论是痛苦的经历也好,比较顺的经历也好,他都作为自己文化的底蕴在搞,只有他前面的厚积,才有后面的薄发。

  艺术评论: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吴超:最重要的是他根本没把自己当作书画家,他只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

  艺术评论:其实这就对了,这也是文人画的核心,如果把自己仅仅认为是画家或许那就是匠之小道了,中国文人画区别于西方绘画也正在于此。

  吴超:他认为只有学问的积累,才能把他的作品推高到更高层次。

  艺术评论:这句话很有意思,包括结合中国画创作的现状,包括上海,其实都有一些对比,特别是昌硕先生坚持认为自己是诗人而非画家的态度,其实中国文人画几千年来都是要有一个综合性的修养,打通文史哲,与西方纯粹技术性的不一样。但现在的问题是,经过1949年以后几十年美院的教育,可能有各种缺憾,画家把自己认为是职业性的画家,或者与权力挂钩,或者走市场走得也很欢,这是跟昌硕先生巨大的对比。

  吴超:所以我们说昌硕先生的东西有生命力,因为历史上我们的书画家都是极力接近本土的文化基因。他是由下而上,是一个高峰,现在有些所谓的艺术家都是空的,没有地基、地气。所以我们认为文化还是要从中国本身发现自己的基因所在。所以我们现在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跟昌硕先生这个是一脉相承的,包括现在国家领导人首次参与纪念孔子活动,应该是这个样子,因为中国毕竟有五千年的文化。

  艺术评论:中国是有五千年的历史,而具体到江南的良渚文化,是七千年。

  吴越:是的。具体到老先生的作品,感觉是相互包容的,书法包容绘画,绘画又包容书法,绘画又包容他的诗词,整个画面又包容他的印章,诗书画印都体现在整个里面。

  艺术评论:而且互相通、互相促进,互相养,然后诗文历史哲学又是通的,所以我之前参加古代书画的研讨会,我说过去的大家是“通古今之变”,现在很多艺术家是“变通”,哪边比较热闹哪边有利可图就在哪里变通搞一下。

  吴超:其实现在有些艺术家是在搞没有生命力的流行。

  艺术评论:而昌硕先生正好相反,他要抓住的是根本的东西,同时创出新的风格。

  吴越:创新要在有地气、有根基的基础上。

  艺术评论:创新不是刻意创新,它与人生经历有关,与你的所思所悟以及思想情怀都是有关系的。

  吴超:是的,创新必须建立自己的传统基础上,否则这个创新是没生命力的。

  艺术评论:事实上我们看白石先生,他是非常尊重昌硕先生的,其实是师法昌硕先生,但是他后来又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这个也是创新。昌硕先生在古人的基础上更是一种创新。

  吴越:而且他对“扬州八怪”非常尊重,他从“扬州八怪”吸取了好多营养,又从石鼓文里面吸取营养。

  艺术评论:讲到这个话题我就想到,昌硕先生给我印象最大的是——我刚才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对他影响很大,他有一种强其心魄的感觉,看他的诗文、书法以后,精神为之一振,晚清的萎靡画风,突然间就一洗而空——这确实是很奇怪的现象,到了昌硕先生整个面貌为之一变,他骨子里或许是想把汉民族本来强悍的精神恢复出来。就这一点而言想再请你们谈谈昌硕先生取法秦汉的渊源,你们怎么理解?

  吴超:吴昌硕先生的起点高,直追秦汉,秦汉是中国国力最强盛的时候,当时民族的气韵、民族的风格是博大开放的,所以他石鼓的线条力度无不显示了他的强大。中国当时虽然没有纸张,许多文字图片在石刻上,经过几千年的石刻风化,把这个原本气势就很雄浑的,斑驳而高古,显得很厚重,所以昌硕先生认为他的这种线条和他的性格比较契合。

  艺术评论:从某一方面看,我自己想,昌硕先生为什么取法秦汉,其实包括孙中山先生当时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都是时代的背景,昌硕先生其实是要恢复汉民族本来的面目和精神,清代的统治者毕竟是满人,最初与汉文化也没什么关系,而昌硕先生或许是想恢复我们汉民族的本来精神,秦汉唐的民族精神就不是萎靡颓废的,它本来就是张扬雄劲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觉得也可以理解日本人为什么这么尊崇昌硕先生——日本人本身受真正的汉文化影响很大。

  吴超:是的,日本对汉文化相当尊重,他们喜欢原汁原味地保留文化,他们认为这是祖上给我们的……我们这一代人无权把它改变。

  艺术评论:实际是一种文化的敬畏感,中国大陆历史上虽然受异族的侵略,但汉文化的刚劲雄浑其实一直在的,有时式微了,不过需要唤起罢了。

  吴超:但后来到了“文化大革命”,来了一次彻底的颠覆,所以老的东西好像全都没有了,我们现在尊重的孔子在当时是被批判的,所以我们认为现在领导阶层呼吁尊重传统确实是一件好事,这也是真正在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

  艺术评论:从天时地利人和方面来说,或许现在也确实到了这个阶段,对传统文化还像以前那样也是不行的。

  吴越:我们的国家要有序,必须真正尊重中国自己的文化,因为那是中国人血液里面的东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身边事
燕赵身边事
这里是新浪河北爆料平台。如果你正在新闻现场,您发现...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