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书画>正文

何士扬:浅议中国画的学理和语境

A-A+2014年10月10日07:05中国文物网评论

何士扬何士扬

  记者:您最近一直都在谈中国画传统学理和中国画语境的话题,是不是中国画语境在古代和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了呢?

  何士扬(以下简称何):是的。前些时侯,我为《美术观察》写了六篇文章,主要讨论中国画学理和中国美术观的当代语境。如何品读中国画,在今天已经成了大问题。近代以来,我们的学术研究主要是从西方引进了三个方法:一“逻辑推理”、二“局部深入”、三“言之有证”。如果将这三种方法对应我们传统做学问的三个词组,叫做“迁思妙得”、 “技道相生”和“知行合一”,你就会发现,站在传统的立场,现代的研究方法是无法完全表达或者说叫做“参透”我们的传统学问的。这是中西方长期以来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很难笼统的说谁好谁坏,这主要是和中西方思考系统差异有关。人类所有文明的早期使用的都是象形文字,但是,以希腊文明为基础的沿地中海文化为了不同国家和族群交流的需要,发明了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是不一样的,它每一个字符都只有表音的功能。它不比从象形文字发展过来的汉字,每一个文字都可以独立完成表音、表形和表意的功能。各种研究都表明,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赖的。拼音文字由于字符无法独立表意,所以它只有依赖严密的语法来连接各个单词,才能完整表达它的思想,长期以往,就养成了西方人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哲学思考和科学思考。同样,由于在象形文字的长期综合作用下,我们的思考系统更多依靠的是意象而不是逻辑,这套系统长期以来培植了中国人的心智,养育了中国人“天人对应”的整体思维。这套系统特别注重心与物的对应、也就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因而也就特别有利于发展技术和艺术。中国画就是这套思考系统的产物。西方人杜威说“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中国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周易》的系辞还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引进西方学理使我们的研究走上了 “分门别类”、“条理清楚”的现代之路。但当我们试图用“逻辑推理”、“局部深入”和“言之有证”的思考方法来指导和品评中国画的实践时,“迁思妙得”的“妙”字就不见了,“技道相生”的路径也不见了,中国人特指的“知行合一”的修学方式也不见了。“人天对应”的思考系统认为“万物同根、宇宙统体”,认为“知”和“行”、“技”和“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没有分别、没有先后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迁思妙得”一旦被放入逻辑化、局部化的“实证”过程加以解读,它的整体观、宇宙观就会被肢解,“迁思妙得”的语境也就失去了。其后果是,中国画“以人为本”、“技道相生”、“迁思妙得”的传统学理和它所承载的艺术精神就会被一次次肢解。艺术精神被肢解了,艺术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这就是近年来我一再谈论中国画传统“学理”和参与讨论中国美术观当代“语境”的原因所在。

  记者:请您进一步解释一下“学理”和“语境”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何:所谓的传统“学理”,就是指传统学问体系化的原理和法则。这些原理和法则都是我们传统价值观和文化态度的反应,而影响形成这些观点和态度的语言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语境”。 “学理”和“语境”本来是同时存在的,语境是学理的条件。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整个社会都在使用西方的标准作为行为的价值指标,其它领域我不敢说,中国画肯定要有所回归。只要我们还想要保有中国画的独特审美,就必须修复中国画的相关学术语境、必须回归中国画的传统学理。因为,离开了传统学理的中国画,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会大打折扣的。

 [1] [2]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身边事
燕赵身边事
这里是新浪河北爆料平台。如果你正在新闻现场,您发现...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