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红专厂文化艺术区当代艺术馆酝酿已久的揭幕展,《碌碌而为:王璜生》已经开幕了半个月时间,并将一直延续到3月26日。充裕的展览时间让观众能够有更多机会细细品味这个意义重大的展览——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回顾展,更是一位持续关注、并以自己的艺术批评与策展及美术管理实践实际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美术馆长与评论家的工作文献展示。
一次以时间为顺序的创作梳理
半个月前的那次开幕式的盛况还被许多人记忆尤新。
曾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策划过现当代艺术史上难以绕过的“水墨实验二十年”、“广东三年展”等重要展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的王璜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更敏锐地发现与感知当下,包括新艺术家、新观念或新的艺术形态。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他一直关注中国传统水墨语言的现、当代转换,组织或主持过许多影响深远的现、当代艺术展览,也通过主编和撰稿不懈地进行着他的“知识生产”。在离开广州整整五年之后,带着各个时期的作品回到广州开展,吸引了许多美术界与文化界人士的关注。
展览现场很有趣。较为早期的纸本水墨与近年来的《天地系列》、《游象系列》、《线象系列》,以及影像作品和体量较大的装置作品错落于展厅之中,既可以看做是一次以时间为顺序的创作梳理,又可以从空间角度看成是一位策展人对当代水墨当下总体面貌的一种把握。
而展厅正中独立出的空间中摆满的王璜生所策划过的展览画册、文献以及他所撰写过的美术批评文章,更加深了这一印象。我听到不止一位身在现场的观众表示,从纸本到装置、影像,从具象到纯粹线条的研究,展场中所展示的王璜生近年艺术嬗变似乎也印证着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趋势——或者说,暗示了这位美术馆长在艺术批评、艺术策展等方面的工作对其艺术创作发生的影响。
线条本身就代表了一个系统
这次展览中最为媒体所关注的作品,是他以近年来的报纸作为载体,上加线条构成的《线象》系列。对此,他说:“最近在博物馆用了两个多小时看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它的线条柔中有刚,十分飘逸,经过时间的积淀之后,体现出了所谓的‘高古’。我对于线条的追求,强调每张画,每个时间段,所表达的东西都不一样。有很强烈的东西,也有很刚硬的东西,有时候很迷茫、缠绕、纠结,在飘逸和纠结之间寻找某种东西。另一点,创作的时候,我强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理解,包括可能会对像铁丝网一样的一种内在的线条很感兴趣,这样的线条对当下性的某种东西,或者跟我的思想深处的某种东西有冲突,也有一致的表现。”之所以选择在报纸上做这种水墨实验,他认为可以借助这样一种方式,把自己放到社会语境之中。
策展人,艺术评论家鲁明军对那些线条非常敏感,从中国绘画史上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与中国画中笔墨与线条的关系开始谈起:“线条本身就代表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能就是一个文化系统,甚至身份、社会、道德、伦理等等。线条本身不是纯粹一个媒介,线条本身是有语义的。而王璜生对线条的着迷,可能是这套东西逐渐逐渐地走向另外一个系统,即西方的形式主义系统。中西两条线索维度在王璜生这里交汇,特别是他把这样线条延伸到像铁丝网、到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一些装置的概念的时候,实际上线条的功能发生一些变化,他不断地回应那些艺术史的问题。”而“报纸”作为线条的承载物,自然也被批评家们赋予了许多的社会意义,诸如信息传播、娱乐、对图像的亵渎与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