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工艺美术>正文

竹刻品:案头风景掌上雅玩

A-A+2014年11月17日07:30新浪收藏评论

 
  • http://hebei.sinaimg.cn/2014/1117/U7460P1275DT20141117093018_1.jpg图1 明中期竹雕蕉荫梳妆笔筒 高14.6厘米 径10.2厘米
  • http://hebei.sinaimg.cn/2014/1117/U7460P1275DT20141117093018.jpg图2 明晚期朱稚征竹雕春闺幽思笔筒 高14.8厘米 口径7厘米 底径6.8厘米
  • http://hebei.sinaimg.cn/2014/1117/U7460P1275DT20141117093020.jpg图3 明竹刻人物搁臂 纵22.6厘米 横7.6厘米
  • http://hebei.sinaimg.cn/2014/1117/U7460P1275DT20141117093020_1.jpg图4 明末清初 三松款竹刻桐荫玩月笔筒 高10.4厘米 口径5.1厘米
  • http://hebei.sinaimg.cn/2014/1117/U7460P1275DT20141117093021.jpg图5 清顾珏款竹雕笔筒 高11.9厘米 口径5.5厘米 底径5.4厘米
  • http://hebei.sinaimg.cn/2014/1117/U7460P1275DT20141117093022.jpg图6 清中期周颢竹刻枯木竹石笔筒 高10厘米 口径3.8厘米
  • http://hebei.sinaimg.cn/2014/1117/U7460P1275DT20141117093023.jpg图7 清中期邓渭竹刻行楷论书笔筒 高11.6厘米 径7.6厘米
  • http://hebei.sinaimg.cn/2014/1117/U7460P1275DT20141117093024.jpg图8 清中期潘西凤竹雕虫草笔筒 高12.8厘米 长、短口径6.2×5.3厘米
  • http://hebei.sinaimg.cn/2014/1117/U7460P1275DT20141117093025.jpg图9 清竹雕东坡夜游赤壁笔筒 通高17.4厘米 口径14厘米
  • http://hebei.sinaimg.cn/2014/1117/U7460P1275DT20141117093026.jpg图10 清竹刻松鼠葡萄镂空香筒 高19厘米 口径3.1厘米
  • http://hebei.sinaimg.cn/2014/1117/U7460P1275DT20141117093026_1.jpg图11 清竹刻西厢人物香筒 高20.4厘米 口径5.8厘米
 

  中国是产竹大国,更是用竹大国,在使用竹子的过程中,国人对竹子逐渐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宋代文豪苏轼更是宣称自己“不可一日无此君”。

  关于竹刻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实物则见于战国秦汉墓葬中。南北朝以后竹刻艺术已很发达了,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竹雕“尺八”就是明证。至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嘉定朱松邻将竹刻工艺施之于文房用具,开辟了竹刻艺术的新时代。此后竹刻门派迭起,名家辈出,竹刻一技蔚为大观。苏州居于嘉定与金陵之间,而这两地恰是竹刻的大本营,流风所及,以竹刻为业者亦复不少。加之苏州地区文化繁盛,文人雅士云集,故而是竹刻的主要制作和消费地区之一。

  竹刻究其用材,可约略分为竹筒雕和竹根雕两大门类。竹筒雕以竹竿为材,巧妙利用中空之特性,以笔筒和香筒为大宗;竹根雕以竹子的根部为材,利用其浑朴嶙峋之特性,以山子、圆雕、杯件为主。在此,将苏州博物馆所藏竹筒雕类藏品介绍给大家,以飨同好。限于篇幅,竹根雕以后将择机介绍。

  明中期竹雕蕉荫梳妆笔筒,此器以浅浮雕兼线刻法刻二女仆侍主母梳妆情况。仕女造型高额广颐,身材修长,是典型的明中期模式。同时又可从衣带装束、日用器具上找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子,可谓安景置物凿凿有据。其雕刻手法比较稚拙,更多的是依靠线刻的方法来划分组织结构,且无效仿某式某家的痕迹,在稍显僵直生硬的同时,却又透出一种质朴浑厚的气质,据此推其为竹刻艺术方兴未艾的草创期作品应不为谬。器表的颜色亦已由黄而红,由红而褐,更加显得古意盎然,雅致可爱。

  明晚期朱稚征竹雕春闺幽思笔筒,此作品雕摹一仕女置身于湖石之间,停琴支颐,若有所思。石间斜插红杏一枝,有春燕穿梭其中,撩人眼目。作者在此突出重点,强调密中密、密而不乱,疏中疏、疏而藏拙的表现手法。一切置物造景都环抱着主人公进行铺张。在岩旁虚空处镌诗一首,作为点睛。可谓诗中存画,画中有诗。诗下镌“三松”二字款。此器融合了深刻、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使画面层次丰富,空灵剔透,且用刀圆润不露踪痕,造物转侧呼应生情,显示出嘉定派高超的竹刻技艺。

  朱三松,名稚征,嘉定人,朱鹤之孙,朱缨之子。活跃于明天启崇祯时期,竹刻名手,尤擅刻笔筒,所刻人物及蟹、蟾蜍之类,皆名重于世。《南村随笔》称:疁城(嘉定)竹刻,自明正嘉间高人朱松邻鹤创为之,继者其子小松缨,至其孙三松稚征而技臻绝妙。

  明竹刻人物搁臂,搁臂,又称臂搁、秘搁、腕枕,是临书枕臂以防污纸的用具。竹筒通常由表面的绿筠和内侧的竹黄组成。竹表面的筠也称竹青,纤维长且硬,不易雕刻,所以在创作竹刻作品前通常要去掉竹青。但也有个别匠师,巧妙地利用这一特点,保留部分青皮和竹黄,形成青黄对比。此器即以留青浅浮雕的手法,雕松树斜向耸立而起,枝叶茂盛,松下站立一倚杖老人,天上悬挂一轮明月,树根处有两朵灵芝,傍立两小山石,组成“月下老人”吉祥图案。浅刻葫芦状阳文篆体“朱三松”三字印款。所雕人物衣纹、松枝、山石等纹饰因久经摩挲把玩,减地部分橙黄,人物树干留青部分呈朱红色,对比明显,别具光泽。此器虽有“三松”款,但缺乏嘉定派圆雕深刻的基本特征,反倒具有吴之潘薄地阳文之态。此器虽为仿朱三松作品,但整体观之仍有一股古拙之气,应是当时坊间高手所为。

 [1] [2]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文化频道
燕赵文化频道
新浪河北文化频道官博(待认证)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