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文学>正文

奇绝的“野味”:读杜锡瑞新著《野丝瓜》

A-A+2015年1月4日07:25新浪河北文化频道评论

  杜锡瑞先生的诗文集《野丝瓜》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这使熟悉他的人颇感惊奇。奇一,书家出文集;奇二,作品门类全;奇三,文中有至味。读过这本诗文集,发觉“杜字号”的“野丝瓜”天下独一无二,而且风味奇绝。

  欧阳中石先生不以为书法家是一什么“常规职业”,而声名日隆、已跻身于全国著名书法家行列的杜锡瑞先生,则把书法当作了“常规职业”之外的毕生事业。古代“文房四宝”派生出的是职业文人、业余书家和玩票儿的画家,如今,兼跨这几个行当的艺术家极为罕见,工画未必能书,能书未必善写。令人惊讶的是,杜锡瑞先生即是群艺一肩挑的“全才”,他笑谈:“本人爱好广泛,书法、篆刻、雕刻、吹笛、朗诵、写作等,均有涉猎。”话虽如此,其中任何一项都不是蜻蜓点水的爱好,而是他乐此不疲的“事业”,《野丝瓜》瓜熟蒂落就是明证。

  杜锡瑞散文里有牵连人生思考的“野丝瓜”,有惨遭时代厄运的“小花猫”,也有令人敬畏的“河滩上的石头”,还有作者生命里一条汩汩长流的“故乡河”……西方人讲究“诗意的栖居”,这种东西文化共同认可的“诗意”藏在《野丝瓜》的字里行间。什么是“诗意”呢?只有懂得诗意的人才能体味到:李白斗酒、陶潜赏菊、郑燮啜粥、苦斋饮茶……这些都是生来的本色、朴素的情绪与世俗的生活,想想,并不奇绝;品品,却不一般。对俗众而言,身边有,眼里未必有;眼里有,心里未必有;心里有,笔下未必有。对于作家来说,这就是诗意;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就是差距。黄绮先生有诗云:“只见一挥容易得,须知个里见功夫。”杜锡瑞散文的妙处也可作如是观:朴素,自然。文章一层,弦外又一层。有不经意的营造,也有极投入的洒脱。

  梨园行的老规矩:允许客人不点,不允许演员不会。讲的是昆乱不挡,六场通透——全才。《野丝瓜》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20多万字的篇幅,除了开篇的散文,还有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朗诵诗歌、古诗对联、批评文章和艺术随笔等,锡瑞先生戏称《野丝瓜》是“杂烩菜”式的诗文集;正因如此,这本新著才呈现出体裁的丰富性和题材的多样性,无论哪种文字,都是“书家杜锡瑞”的翻版,众多的文学形式对书家做了全方位的补充。那是一个独特的声音、一种别致的情趣、一项执著的追求。

  《野丝瓜》不仅是一部扎实、厚重的文学作品,它的宝贵之处在于“野”。“史之不存,求诸野”、“大隐于市,小隐于野”都是这个意思,它指的是未经驯化、无须豢养、随心所欲、宠辱不惊的生存环境。锡瑞先生看重这个“野”字,读者也注意到了这个字眼儿,《野丝瓜》植根于作者长期的文化积淀,并散发着民间独有的土香草味。严格说,《野丝瓜》算不上“纯文学”,但堪称“纯粹的感情”;它可能入不了传山藏世的法眼,却是传统文化滋养的赤子之心。《野丝瓜》是刚从思想田野里采摘的精神成果,是“别无分店,仅此一家”的文化存在。诗言志,果然不假。这本书处处传达着它奇绝的“野味”:比如“潇洒自得书中乐,何须他人授奖牌”,再如“何须仰观他人面?亦步亦趋做小奴”,还有“何不早学一门艺?乐趣无穷做神仙”……中国文人这种世代承袭的文化品格与价值取向,保持着长期的稳定性,虽然被历史暂时割断了,值得庆幸的是,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未彻底泯灭,《野丝瓜》即有鲜明的影子,它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读一本好书,就得到一颗赤裸的灵魂。《野丝瓜》罩着一个醉心艺术、热情生活、独立思考的人。锡瑞先生谦逊随和的背后,还闪耀着一双洞明世事、清高自信的慧眼,他以相同的姿态看艺术、看社会、也看人生。

  文:张继合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文化频道
燕赵文化频道
新浪河北文化频道官博(待认证)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