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文学>正文

包子的由来:曾是北宋奸臣代名词

A-A+2014年11月5日07:35中国新闻网评论

  包子是今天街头最为常见的大众食品,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国美食之一,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了(从有文字记载算起)。但肉包子、素包子之所以后来成了“一家人”,却缘于一位皇帝跟一名奸臣的奇葩组合。

  包子之名始于开封

  包子之名始于后周的开封,是由馒头演变而来的。

  据宋人陶毂《清异录》载:五代时,汴州(今开封)阊阖门外大道旁有张手美家,水产陆贩,随需而供,每节专卖一物,伏日则买“绿荷包子”,这是包子最早见诸历史的文字记载。

  由于发酵技术的革命,馒头、包子发展到北宋,成为首都开封的全民食品,包子铺和酒肆、茶坊一样,在开封人的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有史可考的就有“灌浆馒头”、“羊肉馒头”、“梅花包子”、“太学馒头”、“汤包”、“素包”、“豆包”等,这种饮食风尚后来影响了整个大宋乃至今天河南人的饮食。

  不过,那时候的包子以冷水面制皮,多为素馅,有“一包菜”之称;而馒头以发酵面制皮,馅心为肉类,也就是今天的肉包子。也就是说,素包子和肉包子当时还不是一家人,是属于两种不同的食品。

  北宋以后,馒头在中原地区渐成为无馅之发酵面制品,包子则成为以多种面团制皮,包有荤素各类馅心的面食的统称。

  宋人喜欢吃包子,就连皇帝也不例外。“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宋神宗也特别喜爱吃包子,因此当时开封的包子是最有名的。

  肉包子从“太学馒头”演变而来

  “太学馒头”类似于咱们今天吃的肉包子。

  据《茶余客话》记载,元丰初年的一天,宋神宗视察国立大学—太学时,想趁便了解学生的饮食情况,就让人从太学食堂把太学生吃的饭拿过来,这天正赶上吃“馒头”,宋神宗尝了以后,非常满意,说道:“以此养士,可无愧矣!”馒头受到皇帝的赞扬后,太学生们回家省亲时总是带着“太学馒头”作为礼品馈赠,“太学馒头”从此远近闻名。

  宋室南移,太学馒头也被带到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岳飞的孙子岳珂,参加完宫廷的宴会回到家里,曾写了首馒头诗,诗云:“几年太学饱诸儒,薄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作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玉壶。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馋奴。”诗中说,“太学馒头”是将肉切成丝再拌进花椒面、盐等调料制成,再用发面做皮的(类似于今天的馒头状),其颜色白晳、质地软嫩、味道鲜美,即使是没有牙齿的人,也能放开大嚼。

  而大概因为开封当时是首都的缘故,把肉包子称为馒头的叫法影响了当时的大江南北,至今,江南一带还有生煎馒头、鲜肉馒头一类的面食,其实都是肉包子。

  明代,朱元璋第五个儿子周王的王府就在开封,据说,他最喜欢吃“太学馒头”,并且还常用它来招待王公大臣。由于王爷在朝中是一品大员,趋炎附势者就把太学馒头更名为“一品包子”。

 [1] [2]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文化频道
燕赵文化频道
新浪河北文化频道官博(待认证)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