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中国的连环画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它们都是以连续的画幅来描绘故事或人物传记。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
游弋在历史长河之中
清末民初
明清时期,线描的插图大量涌现。清末,石印技术的发展让图画的印刷更为方便,连环画这一形式也得到了推广。光绪十年(1884),《申报》为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出版了新闻连环画《点石斋画报》,内容涉及当时的时政新闻,随报赠送。1899年,上海文艺书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国志演义〉全图》,这是第一部用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文学原著内容的作品。
弹指一挥间,小人书从滥觞到退出大众图书的历史舞台,已近百年。虽然它的出现,只有短短的百余年,却发行了上百亿册,红遍大江南北。在缺乏精神生活的时代,它曾以特有的方式滋润着几代人干渴和孤寂的心灵。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不会忘记小人书曾有的辉煌和影响力。小人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的发展历程正好见证了中国历史动荡变革、翻天覆地的100年,是20世纪中国文化生活的缩影,从侧面映照出了中国社会变迁中耐人寻味的点点滴滴。
《天宝图》:激发小人书时代的来临
1920年代
在中国20世纪初的小人书专业画家中,最出色的是朱润斋。他擅于取材历史演义,并由自己编写,其代表作就是在上海滩风靡一时的《天宝图》。这部小人书讲述了一个侠义英雄的故事:才貌双全的扬州人李春方,在江湖上颇有名望,各路绿林豪杰无人不仰慕他。明成化中,国丈华锦章的儿子华子林看中了总兵施洪林之女碧霞,欲娶其为妻,却被施家拒绝。于是,心生仇恨的华家父子先是以莫须有的名义参倒了施洪林,后又冒李春芳母亲之名,诱碧霞入府逼婚。李春芳闻讯前往,却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被华府囚于私设的水牢。在他被押赴法场时,被江湖上的英雄所救。几经努力,李春芳和众英雄们终于同心协力扒倒了奸相就这么一个除暴安良、英雄救美的故事,却满足了当时生活在底层的民众某些心理需求和期盼,在众多的神怪武侠类小人书中脱颖而出,使之成为当时沪上任何人都不愿意错过的阅读时尚。民间还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看了天宝图,忘记肚皮饿”。《天宝图》不仅给编绘者带来了巨大的名和利,还引起画界震动,引发趋之若鹜的模仿,激发了“小人书”时代的来临。可是,不仅后来者难以模仿,即便是朱润斋本人,后来也无法超越自己,《天宝图》竟成了那个时代的绝响。
上海交通大学思源书画研究所研究员沈雪生非常钟情于《天宝图》。在他收藏的众多民国版小人书中,当数这套共80集、每集1本的小人书《天宝图》最为珍贵。因为格外喜欢的缘故,这套书被他临摹过不下近百次,成为他走进艺术殿堂的启蒙书。
《王先生》:连载时间最长的小人书
1930年代
1930年代的上海滩,最有名气的人非“王先生”莫属。王先生是漫画家叶浅予笔下的人物。他长得一副乡下土财主的模样。有位矮胖的太太,有个爱打扮的女儿,还有个朋友小陈——一位短小粗壮、蒜头鼻子厚嘴唇、怕老婆、喜欢趋炎附势的年轻人。《王先生》就是围绕着这几位性格各异、关系微妙的人物展开,他们的故事由家庭而社会,参与其中的有达官贵人、太太小姐、警察小偷,滑稽而引人入胜。这套连环画由800组小故事组成,其中的每个小故事都是以丰富的细节,将那个时代上海五光十色的市民的喜怒哀乐、心理和欲望等等表现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它也是中国迄今为止连载时间最长的小人书。
《西厢记》:彩绘的浪漫风情
1950年代初期
1953年为配合新婚姻法颁布的宣传,著名女画家王叔晖用工笔重彩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主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在这部小人书中,每一幅画面都尽显出绘画者的独具匠心。譬如,在那幅“佳期”的画面中,莺莺的脸色是晕红,而不是大红。就这样一个场景,画家恰到好处地将两人的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刻划得出神入化。对于王叔晖画的《西厢记》,著名画家潘兹的评价写得已经够好:“王叔晖画出了‘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的东方女性美,那是充满了人格力量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结合。王叔晖以女儿之身,深刻体验了中国妇女的深重苦难和神圣悲愤,经过自己感情世界的热烈燃烧和提炼,冷却成一种思想,一种情怀,一种品质,而超凡入尘。”情浓意抒,优雅恬静,方显境韵悠长。或许这正是王叔晖成就《西厢记》的秘诀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