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同城|美食|时尚|旅游|城市|健康|教育|汽车|优惠商家|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文化艺术>文学>正文

以前是丑化 现在把民国神化了

A-A+2014年11月5日07:20中国新闻网评论

  以前是丑化,现在把民国神化了

  著名民国史专家傅国涌说,民国热是一种回望,其中更多的不是怀旧,而是寻找,是一种路径依赖——试图将当下的社会重新嫁接在那些民国时期已建立的传统上。

  在这个背景下,人们从质量参差不齐的书本中得知民国历史,开始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审视当下,“民国之后再无大师论”、“民国精神论”层出不穷。“当下社会的一些缺失,会对历史产生一种依赖,所以人们会怀念民国时期的教育、学术等。”

  “伪命题。”谈到民国热,著名时事评论员阮次山说,民国并非人们所幻想的那样。“我在不同场合都说过,民国在清朝和新中国之间,时间很短,1912年至1949年,像一个短暂的混乱的梦一样,从历史上来看,它绝对不是一个适合老百姓生活的年代,安定的时候很少。几乎每一年都有大的战争,就老百姓生存状态来说,是非常差的。”刘宜庆说得很直接,“最简单的道理,假设民国就像今天描写得那么民主、自由,蒋介石在1949年为什么还会丢掉江山?”

  在岱峻看来,如果说1949年之前民国的历史被丑化的话,现在民国热就是把它神化了。“比如很多人推崇蒋介石,说他严明治军,其实蒋介石就是独裁者,这是真实的历史,再怎么书写也改变不了。”但他承认,民国确实出现了不可复制的大师,比如梁启超、陈寅恪、胡适等,但他们的大师之路,却有着不可分割的政治历史背景。钱学森先生问,为什么民国以后就没出大师?在我看来,民国时期,科举被废除,有了断裂,再加上西方思想的传入,民国学术有了自由发展的天地。”

  刘宜庆说,民国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办高等教育的机制,“民国的文化机制比较活,因为当时处于动乱年代,民国政府没有太多精力来管文化人。”但民国大师的出现,也有固有的轨迹。“民国知识分子,很多祖上就是官吏,比如陈寅恪的父亲是封疆大吏,家庭有实力,使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闻一多的祖上也是做官的。胡适出身算是很普通,但父亲也在台湾做过县太爷。”

  对于20多岁就能当大学教授的现象,刘宜庆说,从20世纪初,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开始走出去,按照西方的教育模式来读硕士、读博士。有些人回国后,二十来岁就能当上教授,这和当时的大学刚诞生很有关系。“最早出去留学的一批人,大多是一八八几年出生的,胡适是1891年出生的。像胡适很年轻就被聘为教授,但是当时不聘他聘谁啊?”刘宜庆说,当时社会上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像梁漱溟写了印度哲学的一篇文章,被蔡元培看到了,就聘请他到北大当哲学老师,这和当时的大学制度,以及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都有关系,“民国的学术和政治环境,是不可以分开单独讨论的。”

  著名作家黄恽说,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民国、民国热,都不是为了作学术研究,而是作杂文,借古讽今,这个风气,如今有愈演愈烈的情势。我越读民国书籍和报刊,越觉得民国热可悲,可悲的是每况愈下的知识分子地位,造成一种怀恋,美化了当年。说实在的,人性是不变的,民国知识分子的毛病,我们这个时代也有;民国知识分子的优点,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只是当年比较容易受关注,如今湮没在人海之中,不被觉察。

  穿越百年的目光,难免夹带私心

  “我记得曾经看到大学生拍民国范儿的毕业照,觉得很不可思议。”刘宜庆说,她们扎着小辫子,穿着像林徽因一样的蓝袍子。也许这就是文化出版对于大众的影响,可是民国范儿有了,民国精神呢?

  岳南说,历史往往更多地去关注权贵与名人,却很少真正关注底层的人民大众,许多年后,研究者研究当下这段生活,会与现在研究民国时代一样,往往被表面的文章与字句遮住了眼睛。“所以很多普通人认为民国热浮夸,只看到上层人物的生活,而没有关注下层人民的生活,缺少悲悯。”

  岱峻说,看待民国的历史,应该是理性的,“比如在看到民国大学教育机制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对当时的环境有所认识。并不是国民党主观想给予宽松的环境,国民党也想把钱穆的国史大纲作为教材,但是失败了。”

  刘宜庆说,民国是一个未完的时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未完,政治的改革也未完,一切都只是开了一个头,时代应该把进步的东西衔接上,把糟粕丢掉。“民国热需要降温,要看在哪一方面,写民国就是写历史,不应该虚构,不应该背书,我觉得这是一个要降温的方面。”与此同时,岱峻认为,民国的精神和情怀,应该是被继承的。

  一名记者说,当我们的目光穿透百年中的革命、战火、贫穷与复兴,重新书写那个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时代时,有些作者难免会带有一点当代人的“私心”与“偏见”:希望从中找出对当代有所帮助的答案。而这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举凡今天讨论的话题、历史片段,总是被刻意选取的、被当代需要的历史焦点,而绝非当年的全景。

  周为筠说,民国热对很多大众来说是看逸闻趣事,从民国题材里可以读到一些故事性的段子以供谈资,又可以了解民国的人情世态丰富眼界,而一些作品中包涵的微言大义的东西却不被重视。这些写民国历史的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其实都是潜伏在文字背后的。

  “慎终追远。”岳南说,这个慎终,是谨慎地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就是看看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成就的人格与理想事业。每个人都这样去思考、去学习、去做事,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文/陈玮 任磊磊

[上一页] [1] [2] [3]

保存|打印|关闭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河北
新浪河北
最全面、最快速的河北新闻资讯发布平台,网罗河北事,...分享
燕赵文化频道
燕赵文化频道
新浪河北文化频道官博(待认证)分享

新浪首页|新浪河北|资讯|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教育|同城|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河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